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需要“单飞”之外竞争导向的改革
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张 进
摘要:飞发分离、竞争驱动是航发产业中两条基本的规律。组建独立于飞机的发动机平台将使飞发分离在中国成为现实。同时,与大型民机、高速铁路不同,中国航发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在于军用航发,而军用航发市场本质上是国内的、而不是国际的,且买方正是国家自身。如果将航发产业从中航工业剥离,但仅组建单一集团,则该行业将不会面对实质有效的竞争。而组建两家以上集团,不仅可以造成行业的国内竞争、强化国家主导下的举国体制,推动航发产业发展,在更大视野上也将为军工行业的跨行业重组、以及军民深度融合开辟道路。
1. 前 言
在中国经济与科技起飞的背景下,航空发动机产业作为我国战略关键性行业中的短板正获得大量关注。为推动中国航发产业快速发展,军品订货、基础投入的扩大不可避免,但在这些外部因素之外,从供给侧的行业自身来看,如何推动行业体制变革、提高行业本身的效率与活力,应是同等乃至更加重要。自2000年以来,由于国家军品订货和基础投入的扩大,航发产业以至整个航空工业在型号研制与经济效益上已大为改观,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,航空工业在行业布局、企业制度这些决定行业效率的基本面上数十年来少有实质性改变。
媒体报道中航发产业从中航工业剥离(“单飞”)的纵向拆分方案如果属实,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垂直一体化的打破,在我国首次实现飞机主机与发动机的纵向分离,在上下游关系上更加符合航空工业发展规律,在航空工业体制数十年来少有变革的背景下意义非凡。而同时,从航发产业一般规律、中国现实国情出发,确有必要在纵向拆分同时推动横向拆分,在航空发动机层面产生至少两家集团,形成足够强度的国内竞争以解决行业自身存在的效率与活力问题。这一拆分不仅关乎航发产业的发展,在更大视野下也将对军工行业的跨行业重组、军民深度融合等问题产生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