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拟录用

词义弱化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任薪 张广兴(西南财大)

 

词义弱化背后的经济学原理

西南财经大学  任薪 张广兴

    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已经很少用“美女”“帅哥”来称呼我们眼中颜值极高的人,取而代之的是“女神”“男神”,一个“神”字将欣赏、钦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现在,如果有人叫你美女、帅哥,你并不会有多开心,似乎这只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,尽管这两个词在过去是对一个人外貌的极高赞美。
   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贬义词领域,比如“白痴”“傻瓜”用得多了也就失去了攻击性,网友们早已发明了更加重口味的词用来打口水仗。
    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现象,“good”一词由于不分场合滥用而失去力度,为了避免使用弱化了的“good”,美国人不加节制地使用“great”,以至于“great”一词也弱化了。后来又相继出现了“super”、“hyper”、“mega”和“uber”。
    不难发现,一些词语的劲道或者说刺激性减弱了,这种现象在语言学里被称为“词义的弱化”(weakening of meaning)。

    为什么词语的词义会发生弱化?我们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,但是我们发现对于其中的某些词语来说,我们可以尝试用微观经济学院里来解释它们词义弱化的原因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