滴滴打车,让出行更方便还是更困难?
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 张牧扬
进入春运以来,一些城市的“打车难”问题,使得滴滴公司被推到了朋友圈的热点话题。有观点认为,滴滴公司的手机客户端中在叫出租车的功能中加入了“调度费”功能,部分时段还强制要求用户增加“调度费”,有时候“调度费”甚至超过了出租车的起步价,使得乘客的实际支出翻倍。于是,有人便怀疑滴滴设置这一功能使得出租车司机养成了一种“不加价不接单”的习惯,使得不加价的乘客很难打到车。也有人根据自身的体验,怀疑滴滴为了引导乘客更多使用专车,以赚取更高的利润,刻意减缓出租车的派单速度,甚至压根不派单,人为造成客户端出租车的体验下降。
与此同时,也有不同的意见指出,最近的“打车难”并不能让滴滴公司背锅,罪魁祸首是去年出台的《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》中对于专车营运资质的限制。在京沪穗深四个大城市的网约车管理条例中,不约而同地要求从事网约车营运的人员必须具有本市户籍,所用车辆必须是本市牌照。据滴滴公司在《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》出台后的一份公告,在上海的41万余名注册专车司机中,仅1万余人是上海户籍的司机。随着上海对于网约车管理办法的执行,专车供给急剧下降,自然会出现“打车难”的局面。因此,滴滴公司不仅不是问题的源头,反而是这一问题的受害者之一。
到底滴滴公司在这一问题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,我觉得没有那么简单,还需要从出租车的发展历史和作为公共交通的属性来说起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