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型在微观实证研究中的作用
—以城市和区域经济学为例
美国克拉克大学经济系 张俊富
1. 引言
作为经济学者,我的专业领域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学,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。因为这个原因,我一直关注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,在学术会议上和为期刊审稿的过程中,经常接触国内同行的论文。我从国内同行的实证研究中学到很多,他们在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关心现实问题、努力挖掘数据、强调因果识别、注重政策影响等特点,十分值得提倡和借鉴。
同时我有一个感觉(当然也可能是错觉),就是国内同行的大部分实证研究不用经济学理论模型,而以独立的回归分析为主,即使提到理论,也多是文字性的描述,较少做数学推导。其实这些同行绝大多数是国内外正统经济学系的博士,我相信他们都在研究生院里接受过严格的理论训练,对理论模型并不陌生,但在研究的实践中较少使用这方面的技能,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。
2018年9月初,我在南京参加了一个城市和区域经济学会议。因为有很多国内的年轻同行参会,我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讨论一下理论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作用。我想表达的观点是:我们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是以模型为依托的,这是因为模型有很多不同的作用;年轻学者应该重视建模的技能;否则的话,如果总是脱离模型来做研究,不但会影响研究的深度,也会限制选题的广度。
这篇短文是把会上的发言整理出来,做了一些扩充,为的是理清自己的思路,以便继续跟同行们讨论这个重要问题。因为专业的背景,我这里列举的文献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学。但是我相信,这里的主要观点也适用于其它的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,包括劳动、发展、环境、贸易、产业组织等。......